◎王曉陽(綿陽)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論語·衛(wèi)靈公》
【譯文】
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一個人,必須具體考察;大家都喜歡一個人,也必須具體考察。”
【讀記】
錢穆在《論語新解》中認為:“或有特立獨行,亦有為大義冒不韙而遭眾惡者,亦有違道以邀譽,矯情以釣名,而獲眾好者。眾惡眾好,其人其事必屬非常,故必加審察。”
孔子這一段講了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決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不以眾人之是非標準決定自己的是非判斷,而要經(jīng)過自己對事實的觀察、分析,經(jīng)過自己理性的判斷,然后再做出結論。二是一個人的好與壞不是絕對的,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們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他。
本章中的“察”是關鍵字?!睹献?middot;梁惠王下》有段話可以幫助理解本章,他說:“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重點強調不要盲目從眾,要親自認真考查,用事實加以驗證。
本章可與《論語·子路》第24章相互參閱。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本文選自《論語讀記》,王曉陽著,2021年6月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