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友(江油)
從記事起,就在家鄉(xiāng)這條與外界相連的路上往返,不知走了多少個來回。這條路,其實就是一條田埂或塘埂邊的小徑,窄而崎嶇,一到雨天,赤腳行走,稍不注意就會滑到地溝里或水田埝塘里。
記得我剛上小學二年級的一天,放學后回家,離校沒走多遠,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忙到路邊一房檐下躲避,待雨稍停后急步朝家奔,不幸摔了兩跤,弄得一身泥水。剛一進家門,父親見狀迎上來就給了我一巴掌,打得我“哇”的一聲大哭,從廚房奔出的母親見狀質問父親:“娃都弄成這樣了,不心疼還打,你是不是娃的爸?”父親回答:“我是教他長記性,越是路不好走越要注意保持清醒,腳踏實地走穩(wěn)自己的路。”……
這條崎嶇不平的小路,是家鄉(xiāng)人出門必走的路,有的人家要走半里路甚至更遠才能上大路。所謂的大路,也就是集鎮(zhèn)與集鎮(zhèn)間相連接的泥土路,也就兩米左右寬,行走的人多而被踩踏得光亮些。不過,這條大路上多處鋪有石板,雨天行走不會泥濘。據(jù)老人們講,這些石板是早年一些有錢的大戶人家行善事弄的,也有說是族里有人犯了族規(guī)或家規(guī)被族人處罰而鋪弄的。一代又一代人行走在這條路上,已成習慣和自然。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農業(yè)學大寨的年代,村到鄉(xiāng)(那時叫公社)修了連石渣都沒鋪的簡易泥土公路。當時也沒啥車,只有些少見的狗爬式拖拉機。有了這條泥土公路,倒是增添了些各種牌子的自行車,但這些自行車都得從家推出,從田埂上了泥土公路才能騎。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漸漸有了貨運車出現(xiàn),總有人圍上前去看稀奇:“這家伙看不出有這么大的勁,能拉幾千斤的東西。”再后來,這條公路開始分岔,修到了各組(那時叫生產隊)保管室處,便于拉點化肥或賣公糧。隨著路的變化和延伸,人們的思維漸漸有了新的起點和夢想。
上世紀80年代初,也就是改革開放后,農民由大集體生產隊掙工分到包產到戶,各家各戶沒有了混、等、靠,收多收少在于自己的努力和投入,農村的發(fā)展和農民生活一年年發(fā)生轉變,漸漸有農民開始外出打工。上世紀90年代中葉到本世紀初,在“要致富先修路”的政策引領下,村社統(tǒng)一組織農戶出勞力修通到各農戶院落的土路,農戶家出門趕場方便多了。
農村的面貌和農民的生活水平在奔小康的號角聲中跨越和變化,人們的思想又怎能停留于小滿足,改變生活享受生活已是他們新的目標,舊式的泥土坯房變成了小樓房,家庭的擺飾也增加了現(xiàn)代化電器設備,人們期盼從家出門的泥土路能變成水泥路直通外界。
全面實現(xiàn)小康的富民政策終于使農村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夢想和奢望變成了現(xiàn)實,水泥硬化路連通到了農戶每個院落,四通八達。逢年過節(jié)或某家辦個婚慶壽席,停著的各式小車彰顯著小康生活的實質變化,人們談論著:“趕上了今天的好時代,既要努力奮斗也要好好享受生活。”是啊,正是這路的變化才有了新農村的變化,才有了小康新生活新景象的今天。
路,明天更美好的象征。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