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自治縣片口鄉(xiāng)距離綿陽大約百公里。古時,這里的白草河沿岸生活著白草羌部落,至明清時期這里被稱為“石泉番寨”。1935年,紅軍來到這里設立了片口鄉(xiāng)蘇維埃政權。
在茶馬古道作為交通要道的時期,片口鄉(xiāng)曾經是北川前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集市。1933年茂縣疊溪大地震后,松茂古道受阻,片口鄉(xiāng)所在的茶馬古道成為四川盆地通往松潘的交通要道,片口場一度被外地人稱為“小成都”。
片口鄉(xiāng)場
古老碉樓見證歷史
在片口場場口,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碉樓。當?shù)厝烁嬖V記者,過去這里有好幾座碉樓,眼前這座是唯一保存下來的,它曾見證古代發(fā)生在這里的戰(zhàn)爭。
古代,白草河沿岸生活著白草羌部落,1546年春,明朝官軍對白草羌進行征伐,占領了位于如今白草壩的白草羌大本營。但由于語言、習俗方面的差異,日常管理仍由當?shù)仡^人負責。在清代,“白草番地”的稱謂逐漸演變成“石泉番寨”,但仍是石泉縣的自治區(qū)域。直到1911年,全縣政區(qū)重新劃分,在片口設置復盛鄉(xiāng),這里才正式由石泉縣衙直接管理。
1935年4月24日,紅四方面軍長征經過片口場,在此駐扎了3個多月,領導廣大貧苦農民建立了片口鄉(xiāng)蘇維埃政權,這是片口首次成為鄉(xiāng)名。紅軍將貧苦百姓組織起來,在這里播下了紅色種子。紅軍北上時,人口并不多的片口有數(shù)百人參加紅軍。
1940年再次設鄉(xiāng),仍沿用紅軍所取的名稱叫片口鄉(xiāng)。北川解放后,仍設片口鄉(xiāng)并沿用至今。
白草河流域的自然風光
地處要道往來興盛
片口鄉(xiāng)場還保存著較為完好的古街,當?shù)厍皫啄暝匦蘩辖?,將老街道水巷子重新打造,重現(xiàn)當年繁華。
片口雖然位置偏僻,卻早在明朝末年就已形成鄉(xiāng)場。片口場最初設在今片口場以東的磨盤溝,清嘉慶年間遷建于現(xiàn)址。經過數(shù)百年發(fā)展,片口成為北川的重要場鎮(zhèn)之一,當時,這里出產堿、藥材及野禽等,許多外地客商駐扎在這里收購。由于地處通往松潘和平武泗耳等地的要道,民族群眾來此趕集者甚多,交易非常活躍,是當時石泉縣邊境上繁榮的重要市場之一。清代期間,許多湖廣填四川的移民來到這里安居樂業(yè),隨著外地人的增多,片口的文化發(fā)展也非常興盛。
1910年8月,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考察途中經過片口,當時的片口尚未設鄉(xiāng),但已經是成熟的集市。威爾遜在《中國:園林之母》中寫道:(片口)“是一較重要的集市村。”他還寫到:“我們所走的這條路在鎮(zhèn)坪關附近與茂州至松潘的大路會合。”但為了尋找植物,威爾遜當時放棄了經過樺子嶺的道路,改從泗耳、土城、黃龍前往松潘。
片口老街
昔日繁華“小成都”
從北川進入阿壩的茶馬古道,有三條主要路線:一條是從舊縣城治城(禹里鄉(xiāng))經過墩上、土門翻過土地嶺到達茂州,另一條經過片口、樺子嶺到達鎮(zhèn)坪再前往松潘,此外還有一條路經過江油、平武到達松潘。經過片口的這條茶馬古道客流量較大,片口也因此成為許多客商歇腳的地方,羌藏漢各路商家在此聚會,片口場上會館、飯店等比比皆是。在當時,成都有的商品,片口也能買到;成都流行什么,片口也不落后。在片口,天天可趕集,夜市開至凌晨,茶館、飯店、煙館等館舍通宵營業(yè),也因如此繁華而被外地人稱為“小成都”。
1933年茂縣疊溪大地震后,松茂古道受阻,經過片口的茶馬古道更是成為通往松潘的重要交通運輸線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片口場人氣一直非常旺盛。
而今,隨著交通的不斷發(fā)展,茶馬古道早已無人行走。如今,山上的村民大多搬遷,只有養(yǎng)蜂人和采藥人以及少數(shù)驢友還會走進古道,去感受歲月的風云變遷。
?。ňd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毅 胥江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