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田明霞的《我的記者路》散文隨筆系列文集《愛情蕩漾》《羌山情》《筆走山水間》,由團結(jié)出版社出版。
這三部文集共60萬字,均是田明霞已公開發(fā)表過的作品。在編選入文集時,以文學故事、小小說的的手法進行了再度創(chuàng)作。文集里還有近百幅精美的插圖,均由周茂洪拍攝。
田明霞從事了23年記者工作。這三部文集,是她以新聞記者的視角和文學寫作者的態(tài)度,記錄身邊的生活故事與自然人文。用她的話來說,她想以此來為自己的記者生涯做個小結(jié)。
人生的小結(jié)
在當記者前,田明霞在綿陽躍進路一家軍工企業(yè)工作了七年。因為從小對文字的熱愛,1999年,她選擇成為一名新聞記者。
“不僅是為了掙稿費,更想證明自己對文字寫作的把控能力和喜愛有加。”田明霞說,她既是新聞記者,又是文學寫作者,除了采寫新聞稿件,還會以另外的視角進行二度文學創(chuàng)作,寫成小小說、紀實文學后用筆名投稿,在一些暢銷刊物上發(fā)表。
在記者的崗位上待了23年,滿了50歲后,田明霞覺得“有必要給自己的記者生涯做一個小結(jié)”。她認為,自己多年來寫了不少“正能量文章”,她希望把這些故事整理出來,給越來越挑剔的讀者呈現(xiàn)“可能會讓他們更感興趣的文字”。
從2020年底開始,田明霞將自己在報刊、雜志上發(fā)表的作品翻出來,“從標題到敘述方式,幾乎所有的稿子都重新創(chuàng)作了一遍。”田明霞說,經(jīng)過一年多時間的整理,2021年10月,這套《我的記者路》散文隨筆系列文集正式由團結(jié)出版社出版。
人間煙火味
品讀田明霞的這套文集,能夠發(fā)現(xiàn),她的文字中除了深深溫情,還有濃濃的人間煙火氣息。
《愛情蕩漾》中收錄的39篇文稿,是她在新聞采訪中收集、發(fā)現(xiàn)的素材,先寫成新聞通訊類稿件在《綿陽日報》上發(fā)表,在二度創(chuàng)作后又在《知音》《婚姻與家庭》《幸?!贰豆适聲返入s志上發(fā)表。
所有的故事都以“愛情和婚姻”為主題,通過故事的表達去反思現(xiàn)實。比如關乎婚前體檢的《臨婚大考》,不孕不育夫妻的真愛故事《為愛放棄》,討論“母親與妻子落水后應該先救誰”的《愛的選擇》等。
綿陽日報社周末副刊主編孫興偉評價田明霞,她是一位樸實的寫作者,熟悉各種文學技巧,但她的稿子往往以白描的手法進行敘述,沒有炫技式的浮夸,更沒有為了表達主題而失去新聞真實原則的虛構(gòu)。
《家庭》雜志一位編輯曾經(jīng)評價田明霞的文字“有鮮活的生命力,有靈魂”。但在田明霞看來,“靈魂都是采訪對象賦予的,我是通過我的采寫勞動,再賦予這些好故事以鮮活的靈魂”。
田明霞說,她把這些作品編入文集前,以故事的風格進行了再度創(chuàng)作,讓曾經(jīng)的“大塊頭文章變成小故事”,這樣讓文字更接地氣,更耐讀。
民間的歷史
《羌山情》收錄的40余篇文稿,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北川有關,文字講述的并非廣為人知的宏大敘事,而是屬于基層民間的點滴歷史記錄。
從抗震救災到災后重建,再到脫貧攻堅,她冷靜的觀察、思考,以平凡百姓為主角,以新聞寫作的客觀角度給讀者講述了一個個溫暖的故事。
其中,《無槍押解》講述的是地震發(fā)生后,北川看守所的在押人員,在管教民警的組織下參與營救被埋在廢墟下的人員,然后在民警的引導下有序轉(zhuǎn)移的故事?!肚榈缴钐幠髳邸逢P注的是災后重建,以一個個救災人物故事,詮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情懷?!缎卤贝ㄈ恕分v述的是參與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的志愿者,他們留在了北川與新北川一起成長的故事?!秷蠖餍小酚涗浀氖?013年蘆山地震、2014年云南魯?shù)榈卣鸷?,北川人民自發(fā)組隊前去救援,詮釋“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傳統(tǒng)美德?!吨窈S^潮》,勾勒出北川羌鄉(xiāng)新貌和羌族同胞經(jīng)歷新生后的幸福與喜悅?!稄U墟上的崛起》《繡出“甜”生活》等文稿,記錄的是羌寨兒女以堅強不屈的精神,創(chuàng)造幸福新生活的狀態(tài)。
寄情山水間
每一個人都有“詩與遠方”的夢想,田明霞的“詩與遠方”,是家鄉(xiāng)的山水風物。
《筆走山水間》收錄文稿100余篇,分八個專輯,這些文字是田明霞閑時探親訪友、游走山水的所見、所聞、所感,也有對家人的素描。
這些文字記錄了獨具特色的綿陽民俗風情、遺跡散落,有讀者認為,閱讀田明霞這部《筆走山水間》,仿佛是生動地游歷了一次古今大綿州。
在《人文風物》部分中,她用一段段文字去解讀歷史文物背后的風情。在《村寨風情》部分中,她用文字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個傳統(tǒng)村落。在《紅色印記》部分中,她以不一樣的視角,將革命歷史人物的故事娓娓道來。
因為曾在躍進路上工作了七年,田明霞對“三線建設”記憶深刻,她在《三線建設記憶》部分中,從躍進路的廠區(qū)寫到梓潼兩彈城,呈現(xiàn)那段火熱的歷史。
涪江是綿陽的母親河,滋養(yǎng)了一方水土,孕育萬千風物。在《涪江風姿》部分,她從雪寶頂寫起,一路沿江而下,從高山峽谷到丘陵平原,從關隘渡口到平原沃野,她用文字對這片土地縱情高歌。
正如作者在后記中寫的那樣,這些文字是她“目光關照山川人文的腳音拾零”,是她對人間至美的恣意抒寫?!豆P走山水間》是她第一部散文集,“無論讀者怎么品讀,我都感恩”。
【人物檔案】
田明霞,筆名周耘、柳瀟,綿陽日報社記者,綿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曾任綿陽市報刊傳媒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從事新聞工作二十余年,發(fā)表新聞稿件數(shù)百萬字,有70余篇稿件曾獲省、市好新聞獎及報紙副刊作品獎,個人先后獲得綿陽市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和綿陽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業(yè)余從事文學寫作,在各級刊物發(fā)表故事、小說、散文、詩歌等數(shù)十萬字,與人合著的《大羌故事》獲四川省社會科學哲學一等獎。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張登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