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29年,傾情扎根鄉(xiāng)村教育,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哺育芬芳桃李。她就是三臺縣立新鎮(zhèn)攔河學校教師羅詠梅。
羅詠梅是攔河學校一名普通的小學班主任、語文老師,曾獲得市、縣“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班主任”等稱號。在第38個教師節(jié),她被評為四川省“四有”好老師,三臺縣第七屆“最美鄉(xiāng)村教師”。謹遵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誨,近三十年來,她一直勤勤懇懇、孜孜不倦,為鄉(xiāng)村教育事業(yè)傾情奉獻。
默默耕耘,師德高尚
在羅詠梅老師眼里,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事業(yè),教師是用心靈感化心靈的職業(yè)。多年的教育浸潤,令她早已把師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了。言行舉止體現師愛是她的行為準則,舉手投足彰顯師德是她的道德追求。工作中,她一直努力朝著“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不斷邁進。
老子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教書育人看似簡單,但是要做到完美,需要愛崗敬業(yè)的精神和嚴謹求實的態(tài)度,更需要高度的愛心和責任感。羅老師始終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標尺,在三尺講臺上勤耕不輟,立德樹人,以良好的師德師風展現一名人民教師的作為擔當,即使身體帶來的不適也并不影響她工作。2009年,她脫發(fā)嚴重,就戴著假發(fā)堅持上課;2018年,出現甲狀腺疾病,她總是假期才去復查。在疫情肆虐的那段艱難時光里,她積極響應號召,與同事們一起做好教育扶貧工作,投身網絡教學新戰(zhàn)場,在網絡上為學生們批改作業(yè)、答疑解惑、疏導心理。
鉆研業(yè)務 ,精益求精
詩經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二十幾年的教學中,羅詠梅老師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精心鉆研教學業(yè)務。課前,她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課上,她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力爭課堂高效;課后,她及時反思,認真批改。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羅老師還充分利用學校圖書室,教室圖書角。此外,羅老師還積極投身新課程改革,積極參加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的各種活動,所撰寫的論文多次獲獎,所執(zhí)教的課例分獲市二等獎、縣一等獎。
作為鄉(xiāng)村學校的教研組長,她還帶領中青年教師不斷學習和嘗試,為學校培養(yǎng)出一大批優(yōu)秀教師,有力地促進了鄉(xiāng)村學校語文學科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情系學生,心存大愛
有人說,用心靈贏得心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具備奉獻精神、敬業(yè)精神。羅詠梅老師就是這樣一位“愛”與“責任”的踐行者,她把教育工作當作了一項用愛心和責任來鋪就學生們成長之路的偉大工程,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在管理中創(chuàng)新,在和諧中育人。
羅詠梅老師常年擔任班主任工作,她總是虛心向老教師請教帶班育人方法,從關愛學生的點滴小事做起,獲得了家長的認可,學生的好評。
愛心是具體的,也是瑣碎的。多年來,羅老師總是利用課余時間給基礎薄弱的孩子補習,帶生病的學生去醫(yī)院,與留守孩子交心談心……
2018年,她新接的班里有個小男孩兒引起了她的注意。這個孩子很聰明,可課間不是罵女生,就是打男生,三天兩頭不是別的家長到學校來投訴,就是在辦公室受科任老師批評。通過家訪,羅詠梅老師了解到這個孩子的家庭情況復雜,因此他常常以這種方式來引起旁人的關注。了解這一情況后,羅詠梅老師經常與他交流談心,關心他是否吃飽穿暖,抓住他的閃光點表揚他,增強他的認同感和成就感?,F在這個孩子已上初中,思想和行為習慣有很大的改變,還被評為了“優(yōu)秀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羅老師正是這樣用實際行動去感染了每個需要被關愛的學生。
勇挑重擔,義不容辭
學校的發(fā)展,依靠全體教師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當學校有困難時,羅詠梅老師作出了最好的回答。2021年秋季剛開學一個月,學校教六年級語文的一位老師就生病住院,學校領導決定挑選一位既有責任心,又有教學經驗的老師幫忙上課,經多方面考慮,最佳人選是羅老師。但現狀是,羅老師教學任務已經很繁重,再加一個班的語文教學任務,任務確實太重。但沒想到的是,當她得知這一情況后,毫不猶豫地接下了任務。今年九月,初中缺語文老師,羅詠梅老師又被委以重任,擔任七年級語文學科教學。羅老師就是這樣每天勤于課堂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勞于多次作業(yè)的批改,重復于學生細致的思想工作,她把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到了教學工作中,譜寫了一曲鄉(xiāng)村教育贊歌。
建言獻策,社會擔當
作為立新鎮(zhèn)第十九屆鎮(zhèn)人大代表,履職期間,羅老師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向鎮(zhèn)政府提交議案和建議,她在做一名老師的同時,能夠關心社會的發(fā)展,這是一種責任與使命感的延伸。
羅詠梅老師說:“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我愿做陽光,給他們以溫暖;我愿做雨露,給他們以滋潤;我愿做土壤,給他們以勃勃生機。”她一直以“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著自己。路漫漫其修遠兮,在鄉(xiāng)村教育這片熱土上,她仍將辛勤工作……(廖偉 謝文學 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