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超(鹽亭)
“紅蘿卜,抿抿甜,看到看到要過年……”上世紀八十年代前,這首歌謠在老百姓口中傳唱,承載著大家對年的渴望。
春節(jié),作為傳承數千年的華夏最重要節(jié)日,在物資匱乏時,人們對其向往更加強烈,年味也更醇厚。這很大程度源自大年三十與初一早上那頓年飯無可替代的重要性與獨特氛圍。那時,若有人邀吃年飯,常得到“叫花子還有年三十呢!”的決然回復(本家除外)。在好客的中國,這般回應凸顯出年飯?zhí)厥庖?guī)格。所以,不管家境多貧寒,年三十中午的肉絕不能少。小時候,我們滿心期待地私下算著過年日子:“還有八十天……還有四十天……”算得耐心細致。有了這份盼頭,平淡清苦的日子便有了希望。
記憶中,年三十中午的肉香難忘。父母總讓著我們,想讓我們吃個夠,我們也鉚足勁要大快朵頤??烧娉云饋恚瑳]幾塊就滿嘴油膩,難以下咽。不像現在,菜肴花樣翻新,吃再多也不膩。不過,過年的喜悅讓我們不在意吃多少肉,外面的爆竹聲、熱鬧聚會,都在催促召喚我們出門玩耍。
大年初一早飯,常用剁碎的紅蘿卜蒸干飯。紅蘿卜經油或肉沫炒過,香甜可口,彌補米飯單調。新衣不是年年有,但這紅蘿卜干飯過年必備。這頓飯比平時早,而且我們小孩子還要嚴守規(guī)矩。人們認為收成與財運都系于此時言行,絲毫馬虎不得,所以有諸多講究。
首先,說話要謹慎。若說錯話,克制的父母會用筷子輕戳腦殼警醒大家。過了大年初三,說錯話的孩子免不了挨打。周圍人會來看熱鬧,這既是對犯錯孩子的懲罰,也是對自家孩子的警告。而且這一年,一家人的收成、財運等大小事,都會算在說錯話孩子身上,再大膽的孩子也不敢亂言。年三十夜,父母會用各種方式,讓我們在大年初一早飯時,說些表達家庭幸福的吉利話,如“我們的錢用不完”“新衣服穿不完”等,承載著全家對幸福的期望。雖然那時我們年紀小會害羞,但在父母鼓勵下,也要鼓足勇氣說出吉言,這是一種自我展示與鍛煉。
說完吉利話,吃紅蘿卜干飯時,要留意進食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碗里剩少許時,要再盛一碗,寓意“吃不完”。年幼的我們常一筷子接一筷子刨飯,易忘記停下。父母一般不會在我們吃第一碗時添太多,怕我們吃飽不再添。而且父母會留意我們的吃飯進度,若沒適時停下,就會用筷子頭輕敲提醒,比老師戒尺還管用。
如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吃飽吃好早已實現,過年時餐桌上食物更是豐盛。很多家庭冰箱塞滿儲備食品。煙花照亮夜空,一家人圍坐電視前,吃年飯、看節(jié)目、談天說地。偶爾有人說錯犯忌的話,也沒人厲聲呵斥。若有年長者,晚輩雖會偷瞄臉色,但時代不同,年輕人主導生活,年長者很少操心,往往睜只眼閉只眼。
年飯的肅穆在消散,孩子們無憂玩耍,大人給多少紅包,也覺得無所謂。人們日子富足愜意,年飯規(guī)矩悄然退出。雖說沒人想回到過去的生活,但大家常感嘆現在年味沒以前濃了?;蛟S,正是兒時難忘的年飯記憶,才讓人們深深懷念過去的年味。